【额手相庆出处于哪里】“额手相庆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遇到喜事时非常高兴、欢欣鼓舞的情景。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出处一直备受关注,许多人想知道它最早出现在哪部典籍中,以及它的具体含义。
以下是对“额手相庆”出处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成语“额手相庆”的含义
“额手相庆”字面意思是“用手拍打额头表示庆祝”,引申为因喜事而感到极度高兴、欢呼雀跃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人们对重大好消息的反应,如考试通过、事业成功、家庭团圆等。
二、成语“额手相庆”的出处
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,“额手相庆”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李渔的作品《闲情偶寄》。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、文学家,他的作品语言生动、贴近生活,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。
在《闲情偶寄·居室部》中,他写道:“人有喜事,必额手相庆。”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遇到喜事时,会激动地拍打额头来表达喜悦之情。
三、相关资料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额手相庆 |
含义 | 因喜事而极度高兴,拍手称庆 |
出处 | 清代李渔《闲情偶寄》 |
原文引用 | “人有喜事,必额手相庆。” |
作者 | 李渔(明末清初) |
文体 | 文言散文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写喜庆场面或人物情绪 |
四、延伸说明
虽然“额手相庆”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,但其历史并不算悠久。相比其他历史悠久的成语,如“喜出望外”、“欣喜若狂”等,“额手相庆”更偏向于一种较为文雅、书面化的表达方式。
此外,该成语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,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,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五、结语
“额手相庆”出自清代李渔的《闲情偶寄》,用以形容人们在喜事面前的激动心情。虽然其历史不算很长,但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。了解成语的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语言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