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信口雌黄是什么意思】“信口雌黄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负责任、随口乱说,甚至故意歪曲事实、胡说八道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矿物颜料——雌黄,古人常用它来修改文字,因此“信口雌黄”也引申为随意更改或捏造事实的行为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信口雌黄 |
拼音 | xìn kǒu cí huáng |
出处 | 出自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王衍字夷甫,神情明秀,才清而辩,好谈玄理,每以‘无’为宗。尝与裴楷论《易》,谓曰:‘圣人立言,必有其意。若以无为宗,则何以成《易》?’楷曰:‘此正所以为《易》。’衍曰:‘然则《易》之为书,不言无耶?’楷曰:‘非也。’衍曰:‘吾所见者,皆是无也。’楷曰:‘子言无,吾言有,谁当得之?’衍曰:‘吾以无为宗,故能无也。’于是天下之人,多从之。后人遂以‘信口雌黄’喻指妄言乱语,任意更改事实。 |
含义 | 形容人说话不负责任,随意编造、歪曲事实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说话不实、不负责任 |
近义词 | 胡说八道、信口开河、信口雌黄 |
反义词 | 言行一致、实事求是、谨言慎行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日常对话 | 他总是信口雌黄,说什么都不可信。 |
批评他人 | 你这样信口雌黄,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? |
文章评论 | 这篇文章内容信口雌黄,缺乏事实依据。 |
三、成语来源小故事
“信口雌黄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衍传》。王衍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清谈家,喜欢谈论玄学,常常发表一些看似有理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的观点。他在与人辩论时,常常不顾事实,随意发挥,被人称为“信口雌黄”。后来,“信口雌黄”便成为了一个贬义词,用来形容那些说话不讲事实、随意编造的人。
四、总结
“信口雌黄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不仅表达了说话不负责任的意思,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当避免“信口雌黄”,做到言而有信、实事求是,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