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牧童的原文和译文】《牧童》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,出自唐代诗人吕岩之手。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天真烂漫、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赞美。以下是对《牧童》原文及其译文的整理与总结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
原文 | 译文 |
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 | 青草铺满广阔的原野,约有六七里远;牧童吹着笛子,在晚风中发出三两声悠扬的曲调。 |
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 | 牧童傍晚回家吃饱饭后,不脱下蓑衣,就躺在月光下休息。 |
二、
《牧童》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。诗中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田野间放牧、吹笛、归家、休憩的全过程,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由。全诗语言质朴,意境深远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。
此外,诗中的“不脱蓑衣卧月明”一句尤为耐人寻味,既表现了牧童的洒脱与无忧无虑,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融合。
三、艺术特色
1. 语言简练:全诗仅20字,却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场景。
2. 意境优美:通过“草铺”、“笛声”、“月明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静谧、和谐的田园氛围。
3. 情感真挚:诗人通过对牧童生活的真实描写,传达出对自然和纯真生活的向往。
四、结语
《牧童》虽短,但意境深远,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佳作。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农村生活的风貌,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。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思想层面来看,这首诗都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