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】《伤寒论》中记载的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,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,主要用于治疗阳气不足、外感风寒所致的病症。该方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,在临床上应用广泛,具有温阳解表、散寒通络的功效。
一、原文出处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中提到:
> 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
此条文说明:当少阴病初起时,出现发热症状,但脉象沉迟,提示体内阳气不足,外邪入侵,此时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。
二、方剂组成与功效
药物名称 | 用量(原方) | 功效 |
麻黄 | 三两 | 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 |
附子 | 一枚(炮) | 温阳散寒,回阳救逆 |
细辛 | 一两 | 祛风散寒,通窍止痛 |
功效总结:
本方以温阳为主,辅以发汗解表,适用于阳虚体质兼有外感风寒的患者,尤其适合畏寒、四肢不温、脉沉等表现者。
三、适应症与禁忌
项目 | 内容 |
适应症 | 少阴病初起,外感风寒,表现为发热、无汗、恶寒、脉沉等 |
禁忌症 | 阴虚火旺、内热炽盛者禁用;孕妇慎用 |
使用注意 | 因含附子,需炮制后使用,避免中毒 |
四、现代临床应用
现代医学中,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于以下情况:
- 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
- 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
- 体虚易感冒、怕冷、手脚冰凉者
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不可盲目服用。
五、总结
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《伤寒论》中的经典方剂,体现了“扶正祛邪”的治疗原则。其组方严谨,配伍合理,既可驱寒解表,又能温阳固本,适用于阳虚外感之证。在现代临床中仍具有重要价值,但使用时需辨证施治,确保安全有效。
注: 本文内容基于《伤寒论》原文及传统中医理论整理而成,旨在为读者提供清晰、准确的参考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