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蝜蝯传原文及翻译】《蝜蝯传》是清代文人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中的一篇寓言性短文,通过讲述一种名为“蝜蝯”的怪兽,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某些人虚伪、贪婪的本性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一、
《蝜蝯传》讲述了一只名为“蝜蝯”的怪兽,它外形奇特,行动诡异,能变化形态,迷惑人心。文中通过描写其行为,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虚伪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与批判。
文章以“蝜蝯”为象征,影射现实中那些表面道貌岸然、实则心术不正的人。通过其狡诈、贪婪的行为,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蝜蝯者,兽也,形如猿,而色青,目赤,口阔,齿利。 | 蝜蝯是一种野兽,形状像猿猴,颜色发青,眼睛红红的,嘴巴宽大,牙齿锋利。 |
居于深山,人迹罕至。常出而惑人,或变为人形,诱以金帛。 | 它住在深山中,人很少去那里。常常出来迷惑人,有时变成人的样子,用金银财宝引诱人们。 |
有农夫夜行,遇之,遂被其所惑。 | 有一个农夫晚上走路,遇到了它,就被它迷惑了。 |
农夫问曰:“汝何物?”曰:“我乃蝜蝯也。” | 农夫问:“你是什么东西?”回答说:“我是蝜蝯。” |
曰:“汝可食人乎?”曰:“吾不食人,但取人之财耳。” | 又问:“你能吃人吗?”答:“我不吃人,只是拿走人的钱财罢了。” |
农夫曰:“若如此,则我亦可与汝共谋。” | 农夫说: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我也可以和你一起谋划。” |
于是二人同谋,假扮商贾,沿途骗人。 | 于是两人合谋,假装成商人,在路上欺骗别人。 |
不久,事发,捕之,皆获罪。 | 不久事情败露,他们被抓,都被判了罪。 |
时人叹曰:“此乃贪欲之害也!” | 当时的人感叹说:“这是贪婪欲望带来的祸害啊!” |
三、文章寓意
《蝜蝯传》虽为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,却蕴含深刻的道理。它借“蝜蝯”之名,讽刺那些外表光鲜、内心险恶之人。文章强调:贪欲是万恶之源,一旦放纵欲望,便可能走上邪路,最终自食其果。
同时,文章也提醒世人:面对诱惑,应保持清醒头脑,不可因一时利益而丧失原则。
四、结语
《蝜蝯传》以其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寓意,成为《聊斋志异》中一篇值得品味的作品。它不仅展现了蒲松龄高超的文学造诣,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与思考。读此篇,不仅能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,更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