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惟楚有材出自哪里】一、
“惟楚有材”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成语,常用于赞美湖北(古称“楚地”)人才辈出。这句话最早见于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,原文为:“晋侯与楚人战于邲,楚师败绩。子重请杀之,王曰:‘不可!昔者吾先君文王,作《易》、《礼》,以教天下;武王、成王,修文德,以安四方。今楚虽小国,其士卒亦多,岂无材乎?’乃命赦之。”后世引申为“惟楚有材”,意指楚地人才众多,是人才荟萃之地。
在现代,“惟楚有材”常被用来形容湖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,教育发达,人才辈出,尤其在高校和科研领域表现突出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惟楚有材 |
出处 | 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 |
原文出处 | “昔者吾先君文王……岂无材乎?” |
含义 | 指楚地(今湖北一带)人才众多,人才辈出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赞美湖北地区的文化、教育和人才优势 |
相关人物 | 子重、楚王、晋侯等(历史人物) |
文化意义 | 强调地域文化对人才的孕育作用 |
典型应用 | 高校宣传、地方文化介绍、人才评选等 |
三、结语
“惟楚有材”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体现。它反映了古代对人才的重视,也映射出现代社会对湖北地区教育和人才资源的认可。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意义来看,“惟楚有材”都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