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来一补中的三补是什么】“三来一补”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,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、技术、设备,弥补国内资金、技术和管理的不足。其中,“三来一补”中的“三来”指的是来料加工、来样加工、来件装配;而“一补”则是指补偿贸易。
但很多人对“三补”这一说法存在误解,实际上在“三来一补”中并没有“三补”的说法,只有“一补”。不过,在实际应用中,有时会将“一补”扩展为“三补”,以更全面地概括补偿贸易的形式。下面我们将从定义、来源、含义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三来一补”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下的重要经济模式,旨在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资源,促进本国经济发展。其中,“三来”是指来料加工、来样加工、来件装配;“一补”即补偿贸易,指的是用产品或服务抵偿进口设备和技术费用的一种贸易方式。
虽然“三来一补”中原本只有“一补”,但在实践中,人们逐渐将“一补”引申为“三补”,包括:补偿贸易、补偿出口、补偿合作等,以更全面地涵盖补偿贸易的不同形式。
因此,严格来说,“三来一补”中并没有“三补”,但若从广义理解,可以将其视为“三补”形式的补充说明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全称 | 三来一补 |
定义 | 一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经济合作方式,包含“三来”和“一补” |
三来 | 1. 来料加工 2. 来样加工 3. 来件装配 |
一补 | 补偿贸易(用产品或服务抵偿进口设备和技术费用) |
是否真有“三补” | 不是官方术语,属于广义延伸说法 |
广义“三补”内容 | 1. 补偿贸易 2. 补偿出口 3. 补偿合作 |
起源时间 | 20世纪80年代初 |
目的 | 引进外资、技术、设备,弥补国内不足 |
三、总结
“三来一补”是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模式,其核心在于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国内产业发展。“三补”并非正式术语,而是根据实际操作中补偿贸易的不同形式衍生出的说法。在了解这一概念时,应区分“三来一补”的原始定义与后来的扩展解释,避免混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