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】一、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国与为政的重要观点。这句话强调了“道”的重要性,即正义、仁德、民心等政治伦理原则。如果一个统治者施行仁政,顺应天理和民心,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;反之,若违背道德、失去民心,则会孤立无援,最终失败。
该文通过对比“得道”与“失道”的结果,揭示了“人心向背”在国家兴衰中的决定性作用,体现了孟子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民本思想。
二、原文展示:
>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节选:
> 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> “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
三、表格对比分析:
项目 | 内容 | 说明 |
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| 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 |
核心思想 |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 | 强调“道”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|
天时 vs 地利 vs 人和 | 天时 < 地利 < 人和 | 人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|
“得道”含义 | 实行仁政、顺应民心 | 体现儒家“仁政”理念 |
“失道”后果 | 孤立无援、众叛亲离 | 表现为内部动荡、外部敌对 |
历史意义 | 影响后世治国理念 | 成为历代明君治国的重要参考 |
现代启示 | 治国需以人为本 | 强调公平、正义与民众支持 |
四、结语: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,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组织管理,唯有顺应民意、坚守正道,才能获得长久的支持与稳定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