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螳螂捕蝉的文言文】《螳螂捕蝉》是一则出自《说苑·正谏》的寓言故事,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,揭示了“目光短浅、只顾眼前利益”的危害,同时也表达了“居安思危、防患未然”的深刻道理。该故事以自然界的动物行为为载体,传达出深刻的哲理。
一、原文内容
> “吴王欲伐荆,告其左右曰:‘敢谏者死!’舍人有少孺子者,欲谏不敢,乃以弹弓打雀于庭,日三五往。王问之,对曰:‘吾见螳螂方欲捕蝉,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。’王曰:‘善!’遂不伐荆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吴王想要攻打楚国,下令任何人敢劝阻就处死。有个年轻侍从想劝他,但不敢直接说,于是每天在庭院里用弹弓打麻雀,多次往返。吴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回答:“我看到螳螂正在捕捉蝉,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后面。”吴王听后说:“好啊!”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。
二、故事总结
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的小事,引出了深刻的道理。它告诉我们:
- 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,忽视潜在的风险;
- 要懂得居安思危,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;
- 善于观察和思考,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三、表格对比分析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说苑·正谏》 |
故事主角 | 吴王、少孺子(侍从) |
核心寓意 | 居安思危,防患未然;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|
表现手法 | 寓言故事,借物喻理 |
现代启示 | 在生活和工作中,应具备长远眼光,避免因小失大 |
文学价值 | 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|
四、结语
《螳螂捕蝉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因其寓意深刻、结构紧凑,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中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,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处世智慧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“螳螂捕蝉”的思维方式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