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黑质而白章是什么意思】“黑质而白章”是一句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的古文句子,原文为: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野。鱼潜在渊,或在于渚。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萚。他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鱼在于渚,或潜在渊。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萚。他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……黑质而白章,切切偲偲,俾我德音。”
这句话表面看似描述自然景象和动物活动,实则蕴含深刻的寓意,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质与表现之间的关系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黑质而白章”字面意思是:黑色的底色上有着白色的花纹。引申义为:一个人内在品质(黑质)与外在表现(白章)相辅相成,内外兼修。这种比喻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,也暗示了一个人虽外表朴素,但内含丰富、有内涵。
在古代文学中,“黑质而白章”也常用来形容君子的品德与行为,既有谦逊低调的“黑质”,又有光明正大的“白章”。
二、详细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 |
原文 | “黑质而白章,切切偲偲,俾我德音。” |
字面意思 | 黑色的底色上有白色花纹 |
引申意义 | 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相辅相成,内外兼修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人品高洁、修养深厚,不张扬却有内涵 |
文化象征 | 象征君子之道,低调而不失光辉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黑质而白章”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。它强调的是:
-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:一个人的品德、学识、心性是根本;
- 外在表现的得体:在表达方式、举止言行上要符合礼仪和道德;
- 内外一致:真正的君子,不仅内心纯净,行为也要端庄得体。
因此,“黑质而白章”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意象,更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黑质而白章”可以引申为:
- 职场中:低调做人,踏实做事,有实力却不张扬;
- 为人处世:谦虚谨慎,有涵养而不浮躁;
- 个人成长:注重内在修炼,提升自我修养。
五、结语
“黑质而白章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富有哲理的表达,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优秀不是靠外在的华丽来彰显,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修养。一个真正有德之人,往往外表朴素,却内蕴光芒,令人敬重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句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