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危言危行什么意思】“危言危行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说话和行为都显得正直、严肃,甚至带有一定的警告意味。这个成语虽然字面看似“危险”,但实际含义并非指行为危险,而是强调一种正直、谨慎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危言危行 |
拼音 | wēi yán wēi xíng |
出处 | 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危言危行,庶几其可也。’” |
释义 | 指说话正直、行为谨慎,不轻率,带有警示性或严肃态度。 |
近义词 | 谨言慎行、直言不讳、正言厉色 |
反义词 | 轻言轻行、虚伪圆滑、阿谀奉承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言行端正、有责任感,有时也含批评意味,指过于严肃或不合时宜的言论与行为。 |
二、详细解析
“危言危行”由“危言”和“危行”两个部分组成:
- 危言:指说话直率、严厉,甚至带有警告性质,不避讳。
- 危行:指行为谨慎、严肃,不轻易冒进。
这个成语原本出自《论语》,孔子在《宪问》篇中提到“危言危行”,意在强调君子应当言语谨慎、行为端正,以避免犯错或引发不良后果。
在现代使用中,“危言危行”多用于褒义,表示一个人有原则、有担当;但也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人过于严肃、不近人情,尤其是在需要灵活应对的情境下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正面评价 | 他为人正直,常常危言危行,深受同事尊敬。 |
批评语气 | 他总是危言危行,让人难以接受。 |
历史背景 | 在动荡时期,许多士大夫选择危言危行,以明志守节。 |
四、总结
“危言危行”是一个具有文化深度的成语,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言行一致的重视,也反映了社会对正直、严谨人格的推崇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,既要坚持原则,也要注意方式方法,做到“言而有度,行而不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