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逍遥游完整版原文全篇】《逍遥游》是《庄子·内篇》中的首篇,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。文章通过寓言、比喻和夸张的手法,表达了“逍遥”这一核心理念,即超越世俗束缚、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。全文以大鹏南飞、蜩与学鸠、列子御风而行等意象展开,层层递进,揭示了不同层次的“有所待”与“无待”的区别。
一、
《逍遥游》主要探讨了“逍遥”的含义,强调真正的自由在于摆脱外在条件的限制,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。文章指出,即使是大鹏、神龟、大泽之鸟等看似强大的存在,也仍然“有所待”,唯有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的境界,才是真正的逍遥。
二、原文节选与解析(表格形式)
内容 | 解析 |
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几千里也;化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几千里也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 | 描写鲲化为鹏的宏大形象,象征超越凡俗的力量。 |
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 | 鹏随海风迁徙,象征自然之力的引导。 |
齐谐者,志怪者也。谐之言曰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” | 引用齐谐之语,进一步强化鹏的壮丽形象。 |
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 | 比喻微小事物也受自然规律影响,体现万物皆有依赖。 |
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;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,而后乃今将图南。 | 说明没有足够的积累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,强调准备的重要性。 |
蜩与学鸠笑之曰:“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” | 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远行,显示其眼界狭窄,无法理解高远理想。 |
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;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 | 说明不同距离需要不同的准备,体现“有所待”的普遍性。 |
夫列子御风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后反。彼于致福者,未数数然也。虽然,犹有未树也。 | 列子虽能御风而行,仍需依靠风力,仍未达到真正自由。 |
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 | 点明“逍遥”的最高境界,即超越自我、功名与名声的束缚。 |
三、总结
《逍遥游》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,揭示了“逍遥”的本质: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,达到心灵的自由。文章不仅展现了庄子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,也对后世文学、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其语言瑰丽,寓意深刻,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。